遥忆烟台村BA:篮球之乡的辉煌历史与美好回忆

男篮烟台赛区_青岛国信双星男篮名单_烟台晚报双星男篮

20世纪50年代,烟台市府街与北马路之间有一座劳动人民文化宫。由于文体场地较少,文化宫兼作少年宫。作为养正小学合唱团的一员,我经常到院二楼的表演厅在全国优秀辅导员王农晓的带领下排练、演出。

劳动人民文化宫大院北侧有一个灯光篮球场。白天,球场上总有人打篮球。夜晚烟台晚报双星男篮,球场灯火通明,举办各种篮球比赛。运球的人动作优美,停下来跳投或三步上篮,球击中篮筐。不仅拍摄得意,围观的人也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。从那一刻起,我就爱上了篮球。

当时,军事学院、海军炮兵学校、海军炮兵学校等单位都有篮球队,都是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常客。他们每个周末都有比赛。我最喜欢看海军炮兵学校的比赛,因为他们队里有一位水手球员穿着5号球衣。年轻人身材高大,英俊潇洒。以海魂衫为背景,他是男孩女孩的完美偶像。

我们班还有几个喜欢篮球的同学,比如张俊华、李华亭、宫本松等。张俊华的父亲在一家公司工会工作,是一名资深足球迷。他给了我们一个已经被他的公司淘汰的旧球。这个球不是篮球。它的大小与今天的排球差不多。球是由两层皮革制成的球刊体育吧,外层皮革上有一个洞,留下了一条小疤痕。如果击中伤痕累累的区域,球会向不同的方向弹跳。打球的时候,我们需要带一个打气筒,因为打球时间短后,球就会泄气,无法射门。即便如此,我们仍然将其视为珍宝。本来我们喜欢去海边打球,但是自从爱上了篮球之后,我们的基地就搬到了劳动人民文化宫。放学后,我们就赶往那里。我们四个人分成两组,打半场篮球。我们在玩耍时经常忘记时间。直到晚上9点,大院关门,管理人员来追我们,我们才灰溜溜地回来了。

1957年,烟台在海阳一侧修建了工人文化宫。台阶上面是建筑物,下面是一些活动场地。广场东北部还建有一座灯光体育场。该体育场最辉煌的历史是1980年前后,中国篮球巨人穆铁柱曾在这个场馆打球。身高2.2米的穆铁柱是当时中国篮球第一人。我记得那天体育场挤满了人。为防止发生意外,负责比赛的市总工会临时从港务局抽调50名精干人员维持秩序。

当然,篮球场更多的是用来举办本市的篮球联赛。在我的印象中,参加比赛的队伍有渔业公司、药材公司、一轻局、二轻局、烟台劳动技工学校、海军炮兵学校、烟台一中、四五金工厂、自行车厂、市政机关队、天成针织厂、水产学校等。其中以渔业公司和药材公司两个队最为优秀。当年他们是一对仇人。他们在决赛中经常交锋,获得了大部分的第一名和第二名。无论这些球队在哪里比赛,人们都会蜂拥而至观看比赛并争论场上的情况。他们就像过节一样高兴。后来,体育场内逐渐增设了水泥看台和焊接金属长凳,给了大家更加舒适的观看空间。

另外,当时烟台还有打篮球的地方,只是很多人不知道。这里就是东南台子附近的烟台篮球场。该博物馆于1958年动工,1959年竣工。整个场馆呈东西走向,有大玻璃窗。它建于南南河体育场之前,是烟台最早的室内篮球场。是当时烟台体育场(现芝罘体育场)的配套工程。平时,篮球馆都有铁将军把守。如果外地球队来烟台比赛,或者只在冬季或阴雨天气开放。 1973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期间,部分省青少年队在此进行赛前训练和热身。

20世纪50、60年代的烟台篮球队被称为黄金一代,是烟台人的骄傲。篮球运动员来自不同单位。他们是业余选手,也是草根明星。当他们走在街上时,就能被人们认出来。

例如,卢树森是渔业公司维修车间主任。他身高1.76米,身体强壮。他称霸球场20多年烟台晚报双星男篮,为烟台篮球做出了巨大贡献。沈吉正是一家渔业公司供应部的员工,身高1.72米。他虽然身材瘦小,但打球灵活,能投能抢,能看到和听到场上各个方向,特别擅长分配球。他是一位罕见的优秀防守者。大老蔡就是我们所说的队内身高1.9米左右的球员。他有点驼背,司职中锋,防守和投篮能力都不错,篮下杀伤力相当大。 “羊鼻子”是当时人们对另一位身高约1.9米的球员的称呼。他皮肤白皙,戴着眼镜,看上去不像篮球运动员。由于他的鼻子很高,我们给他起了一个不太讨人喜欢的绰号。虽然外表看上去温和,但在球场上却攻如虎,动如兔。他的心理素质也很好,投篮精准。他经常在一些游戏中扮演“钥匙先生”的角色。还有一个圆脸大汉。没有人忘记他的姓氏。他们只记得他的头发有点卷曲,呈黄色。他擅长打前锋,是那一代最好的球员之一。后期还有一位身高1.96米的年轻大个子。他是球队中锋的最佳选择。

烟台晚报双星男篮_男篮烟台赛区_青岛国信双星男篮名单

1964年左右,另一位名叫王德利的年轻人加入了队伍。他身高1.84米。虽然他的身体条件不是特别出众,但是他训练刻苦,对篮球的理解也很好。随后他被选入中国国家篮球队。这位从烟台出来的国篮运动员被誉为亚洲“神射手”。他多次在重大洲际和世界比赛中表现出色,为祖国赢得了荣誉。

20世纪60年代,山东省举办篮球比赛。 1962年至1965年(1964年未举办成人篮球比赛)比赛中,烟台市篮球队连续四年获得冠军。最难忘的是1965年在徐州举行的邀请赛。这次比赛,我们两次击败河南队,最多的时候赢了他们30多分。决赛中,我们只输给了著名的上海队。作为地级市队,能够在与众多强手的省队比赛中取得第二名,足见这座奖杯的品质。

隐藏在我记忆深处的是1964年对阵吉林的比赛,当时烟台市非常重视,选派了烟台一中的一些学生来守门,维持现场秩序,相当于致今天的志愿者。当时正在为门票发愁,没想到“困了就给我枕头”,于是就报名做了现场服务员。当时,吉林队刚刚参加全国篮球联赛,士气正值巅峰。他们路过烟台时被“截断”。

亲爱的,比赛那天,看台上一片漆黑,挤满了人。毕竟体育场太小,容纳观众的能力有限。很多买不到票的人坐在墙上,坐在树上看比赛,甚至有人站在附近平房的屋顶上。

比赛开始后,烟台队每次投篮,现场都会响起巨浪般的声音。双方势均力敌,比分始终没有拉开。观众们的心都快从胸口跳出来了。那时,记分牌是用手转动的。或许是现场的火药味太浓了,让翻着记分牌的人都非常紧张。偶尔,如果交错乐谱或者忘记乐谱,观众就会焦急地大声提醒。全场比赛结束,双方各一人5次犯规被罚下场。比赛即将结束时,烟台队身高1.96米的主力中锋离场。比分打成平手,观众们的心中顿时陷入了悬念。看到这一幕,烟台队主帅叫停,重新布置战术。场面十分喧闹。幸运的是,我站在离烟台队不远的地方。我几乎听不到教练的怒吼:“滚(烟台口语意思,阻挡烟台晚报双星男篮,防守)去抓住对方的小后卫,把他碾过去,阻止他从底线传球,中锋就得碾过去他!” ”那场比赛,烟台队以两分的优势战胜了吉林队,观众的情绪被彻底点燃,人们享受着一场难忘的篮球狂欢。晚上,我久久不愿离开。吉林队教练觉得来自烟台的小裁判不公平,拒绝签字。比赛结束后已经是深夜了,主办方给我们准备了一些面条作为奖励。

我认为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是烟台篮球的巅峰时代。每一座奖杯、每一张证书,都是烟台小镇写给篮球的一封情书。事实上,运动不仅仅是健身运动。激烈碰撞中爆发出的炫目技巧、力与美、泪与欢乐,远远超出了篮球运动本身。它能拨动风雨,在一个团体、一个城市、一个民族、甚至一个国家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,从而转化为追求胜利的动力和走得更高、更远的渴望。 20世纪70年代,原国家体委授予烟台“篮球之乡”称号,可以说是当之无愧。

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,烟台举办了许多大型篮球赛事。 2000年前后,烟台篮球进入短暂的井喷期。我的印象是:1998-1999赛季,烟台是全国男篮甲级联赛AA吉军天马队的主场; 2001-2002赛季,烟台是全国男篮联赛山东永安队的主场。主场……2015年底,烟台担任CBA联赛青岛双星队的主场。烟台体育公园,CBA温暖了那个初冬的夜晚。我也在现场观看了比赛。可以说,座无虚席,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响彻夜空,让烟台有种“魔鬼主场”的感觉。

20世纪80年代,我在一家渔业公司工作。作为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烟台篮球界的霸主,该公司及其子公司至今仍拥有篮球队。每个周末,公司都会举办篮球比赛。此时,吕树森、沈继正等人因为年龄的原因不再打篮球,但他们仍然担任裁判或教练,指导大家。工会还组建了女篮,培养了陶宇、常虹、潘宇等一批优秀的年轻球员。他们经常去其他单位进行友谊比赛,在圈子里小有名气。

原南南河市体育场以西有一些球场,最北的一个是篮球场。从20世纪80、90年代到本世纪初,烟台的“篮球角”所剩无几,不少痴迷篮球的人聚集在那里闲逛。由于人数众多,而且只有一个篮球场,所以只能分成几个帮派,采用竞技场制度,轮流获胜,失败者将被淘汰。

我还有两个熟人,都在市政府直属公司工作。为了区别,我称他们为“鲁鲁”和“老鲁”。老鲁胖,鲁鲁矮。他们都是篮球迷。老鲁在看完一场篮球比赛后去世了。陆陆知道自己病得很重。在他去世前一个月,我看到他坐在看台上观看比赛。

之所以加上这些后缀,是因为我想说:烟台篮球的群众基础还在,取得更大的辉煌或许只是时间问题。